败血症,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关键词: #败血症
关键词: #败血症
败血症、菌血症、毒血症和脓毒血症是不同病理状态的感染相关综合征,核心区别在于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败血症由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菌血症指血液中存在活菌,毒血症为毒素入血,脓毒血症则是败血症合并器官功能障碍。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抗感染、支持治疗或手术干预。
1. 败血症
病原体感染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见于肺部、腹腔或尿路感染。细菌感染占70%以上,病毒和真菌也可致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异常。治疗采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同时需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严重病例需入住ICU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2. 菌血症
细菌通过伤口、导管或感染灶进入血液循环,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感染。牙科操作、静脉导管留置是常见诱因。多数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血培养阳性可确诊。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如万古霉素针对MRSA,疗程通常14天。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菌血症需拔除导管。
3. 毒血症
细菌毒素而非活菌进入血液,典型如葡萄球菌肠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临床特征为高热、皮疹、低血压,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治疗需清除感染源,使用毒素中和剂如静脉免疫球蛋白。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
4. 脓毒血症
败血症进展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阶段,死亡率达30%-50%。常见诱因包括肺炎、腹膜炎、烧伤感染。临床表现除败血症症状外,出现少尿、意识障碍等器官衰竭征象。治疗采用"集束化"方案:6小时内完成血培养、广谱抗生素使用、液体复苏和乳酸监测。严重感染灶需手术清创或引流。
这些感染综合征具有潜在致命风险,早期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出现持续高热伴寒战、意识改变或血压下降应立即就医。预防措施包括规范使用静脉导管、及时处理感染病灶、合理应用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特别注意皮肤和口腔护理,接种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