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子起水泡怎么回事,怎么处理

中医养生编辑 健康万事通
78次浏览

关键词: #拔罐 #水泡

拔罐后出现水泡是由于负压导致毛细血管破裂或皮肤组织液渗出,轻微水泡可自行处理,较大或感染需就医。处理方法包括消毒保护、药物涂抹和避免感染。

1. 拔罐起水泡的原因

负压作用过强是主要诱因。拔罐时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力超过皮肤承受能力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形成水泡。皮肤敏感者、拔罐时间过长或罐体温度过高均可能加重反应。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出现严重水泡。

2. 水泡分级处理方案

直径小于1厘米的水泡可局部消毒后保留表皮,涂抹红霉素软膏或湿润烧伤膏。大于1厘米的水泡需用无菌针具从边缘刺破,挤出液体后覆盖无菌纱布。已破损的水泡需每日用碘伏消毒,外敷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伴有红肿热痛需口服头孢类抗生素。

3. 预防与注意事项

控制拔罐时间在10-15分钟,背部等皮肤较薄区域应缩短至5-8分钟。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操作,避免酒精过量导致烫伤。拔罐后24小时内禁止沾水,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糖尿病患者、血友病患者及孕妇应避免拔罐。

正确处理拔罐水泡可避免感染和色素沉着。微小水泡属于正常反应,保持创面干燥多能自愈。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或水泡持续增大超过3天,需立即到皮肤科就诊。恢复期间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皮肤修复,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