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或污染物品传播,也可通过接触野生动物或食用未煮熟的感染动物肉类感染。预防需严格隔离患者、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1.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埃博拉患者的血液、呕吐物、粪便、精液等体液是主要传播途径。医护人员和家属在照顾患者时,若未穿戴防护装备,极易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接触感染。患者使用过的针头、衣物、床单等物品均可能携带病毒。
2. 动物传播
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人类接触其唾液或粪便可能感染。狩猎、屠宰或食用未煮熟的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肉类也存在风险。刚果、加蓬等非洲地区因丛林肉饮食文化导致多次疫情暴发。
3. 医疗环境传播
重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手术器械会导致医源性感染。2014年西非疫情中,多家诊所因设备消毒不彻底成为病毒扩散点。处理医疗废弃物时若防护不足,也可能造成传播。
4. 尸体传播
传统葬礼中清洗、触摸死者遗体的习俗极具危险性。病毒在死亡患者体内仍可存活数日,刚果2018年疫情中35%的病例与葬礼接触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由专业人员穿戴防护装备处理遗体。
5. 性传播
康复男性患者精液中病毒可存留3个月以上。利比里亚曾出现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病例。建议康复者3个月内避免性行为,或持续使用避孕套至精液检测转阴。
埃博拉病毒不会通过空气、水源或蚊虫传播。预防重点在于隔离感染者、穿戴N95口罩与防护服、规范消毒流程。疫区居民应避免接触野生动物,肉类需彻底煮熟。出现发热、出血症状需立即就医,早期支持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国际旅行者需关注目的地疫情通报,从疫区回国后21天内监测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