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又称什么,由什么菌引起

结核病又称肺痨,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这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袭肺部,也可累及淋巴结、骨骼等其他器官,通过飞沫传播,需规范抗结核治疗与预防措施。
1. 结核病的别称与病原体
结核病在中医领域被称为“肺痨”或“痨病”,民间俗称“白色瘟疫”。其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其中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占感染病例的90%以上。该菌具有蜡质细胞壁,抗酸染色呈红色,在干燥痰液中可存活数月,但紫外线照射或煮沸5分钟即可灭活。
2.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后被巨噬细胞吞噬,但其分泌的索状因子抑制溶酶体融合,形成肉芽肿病变。免疫系统较强时形成钙化灶,免疫力低下时细菌重新活跃导致干酪样坏死。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发展为活动性结核。
3.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主要经空气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含菌飞沫核(直径1-5微米)可悬浮数小时。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提高10倍。环境因素包括通风不良的居住环境;生理因素涉及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病理因素如尘肺病使结核病风险增加3倍。
4. 临床治疗的三类方案
药物治疗采用6个月标准短程方案: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强化期2个月,②异烟肼+利福平巩固期4个月。耐药结核需使用二线药物如贝达喹啉18个月。手术治疗适用于空洞型肺结核,包括肺叶切除术、胸廓成形术。营养支持需保证每日蛋白质80-100克,补充维生素A、D。
5. 预防控制的三大措施
卡介苗接种可使儿童重症结核病风险降低70%。接触者筛查采用PPD皮试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患者居所需每日紫外线消毒30分钟,痰液用5%84浸泡30分钟后弃置。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胸部X线检查。
结核病的防控需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治疗原则,完成全程治疗可使治愈率达95%。出现咳嗽咳痰超2周、低热盗汗症状时应立即进行痰涂片检查,确诊患者需隔离治疗至痰菌转阴。公共卫生领域需加强病例报告和接触者追踪,阻断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