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1、病毒特性:

丙型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具有高度变异性,分为6种主要基因型。病毒侵入肝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病毒RNA在感染后1-3周即可在血液中检出,但抗体产生可能延迟至感染后8-12周。

2、传播途径:

主要经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或血制品(1992年前未筛查时期)、静脉吸毒共用针具、不洁医疗器械操作等。母婴垂直传播概率约5%,性传播风险较低。日常生活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等不会传播病毒。

3、疾病进程:

约55%-85%的急性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可能在20-30年内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每年有1%-5%的肝癌发生风险。疾病进展速度受病毒载量、基因型、合并酒精性肝病等因素影响。

4、临床表现:

急性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非特异性表现。慢性期常见疲劳、右上腹不适,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等肝硬化体征。约30%患者伴随肝外表现如冷球蛋白血症、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诊断治疗:

通过检测HCV抗体和RNA确诊。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如索磷布韦、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等可将治愈率提升至95%以上。治疗前需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基因3型患者可能需要延长疗程。疫苗接种目前尚未成功研发。

预防重点在于避免高危行为,感染者应戒酒并定期监测肝功能。膳食建议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合并肝硬化者需限制钠盐,避免坚硬食物以防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所有确诊患者都应接受抗病毒治疗以阻断疾病进展。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