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需要做什么检查

分泌性中耳炎需进行鼓室导抗图检查、纯音测听、耳内镜检查、鼻咽部检查及颞骨CT等五项核心检查。诊断主要依赖{鼓室导抗图检查}、{纯音测听}、{耳内镜检查}、{鼻咽部检查}、{颞骨CT}等综合评估。
鼓室导抗图通过测量中耳压力变化判断鼓室功能状态,典型表现为B型或C型曲线。该检查可明确中耳积液程度,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首选筛查手段,操作过程无创且快速,儿童患者需配合完成。
纯音测听用于评估听力损失程度,分泌性中耳炎多表现为传导性耳聋,气导阈值升高而骨导正常。检查需在隔音室内进行,儿童患者可能需采用游戏测听法,结果可反映中耳积液对声波传导的影响。
耳内镜可直接观察鼓膜形态变化,常见鼓膜内陷、液平面或气泡征象。高清内镜能识别细微病变,检查前需清洁外耳道,对于不配合的幼儿可能需短暂镇静,是鉴别化脓性中耳炎的重要依据。
鼻咽部检查重点排查腺样体肥大、鼻咽癌等病因,儿童患者需采用电子鼻咽镜评估腺样体阻塞程度。成人需排除鼻咽部占位病变,该检查可明确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潜在诱因。
颞骨CT用于复杂病例或疑似并发症评估,可清晰显示乳突气房、听骨链及周围解剖结构。对于反复发作或治疗效果不佳者,CT能鉴别胆固醇肉芽肿、中耳胆脂瘤等继发病变,但需注意辐射暴露风险。
确诊分泌性中耳炎后应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及呛水游泳。日常可练习捏鼻鼓气法促进咽鼓管开放,饮食宜清淡减少黏膜刺激,急性期可配合局部热敷缓解耳闷感。儿童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避免长期积液影响语言发育,合并腺样体肥大者需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