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黏膜糜烂是怎么回事

鼻中隔黏膜糜烂可能由机械性损伤、干燥性鼻炎、感染因素、化学刺激及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用药、抗感染治疗、环境调节、营养支持及原发病控制等方式治疗。
频繁挖鼻、用力擤鼻或外伤可直接损伤鼻中隔黏膜。长期使用鼻腔插管或接受鼻部手术也可能导致黏膜破损。治疗需避免机械刺激,可遵医嘱使用促进黏膜修复的凝胶制剂。
长期处于干燥环境或空调房易引发鼻腔黏膜脱水,表现为黏膜充血、脆性增加。可能与维生素A缺乏有关。建议使用生理盐水喷雾保湿,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可导致黏膜化脓性溃烂,常伴随脓性分泌物。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需进行病原学检查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长期接触工业粉尘、甲醛等刺激性气体,或滥用鼻用减充血剂均可破坏黏膜屏障。患者可能出现鼻腔灼痛感。治疗需脱离刺激源,必要时使用黏膜保护剂。
糖尿病、维生素缺乏症等可影响黏膜修复能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韦格纳肉芽肿也可表现为鼻中隔进行性溃烂。需控制基础疾病,联合免疫调节治疗。
日常应保持鼻腔清洁湿润,避免用力擤鼻或接触刺激性物质。增加富含维生素A、B族及锌的食物摄入,如胡萝卜、动物肝脏、坚果等。冬季使用加湿器维持空气湿度,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鼻出血、脓性分泌物时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复查鼻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