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如何治疗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眼部护理、隔离防护、并发症处理等方式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通常由病毒感染、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环境卫生差、用眼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
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等。这些药物能抑制病毒复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重症患者可能需联合口服抗病毒药物。
出现明显结膜充血、水肿时可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涩,必要时短期应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减轻炎症反应。眼部瘙痒明显者可选用抗组胺滴眼液,但需注意激素类药物不可长期使用。
保持眼部清洁是关键,可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每日2-3次。避免揉眼导致二次感染,佩戴太阳镜减少光刺激。急性期暂停佩戴隐形眼镜,毛巾等个人用品需煮沸消毒。
该病传染性强,患者应单独使用脸盆毛巾等物品,避免与家人共寝。发病后需隔离7-10天,不去公共场所。接触眼部分泌物后需立即用流动水洗手,患者衣物需阳光暴晒消毒。
若出现角膜浸润、前葡萄膜炎等并发症,需及时进行裂隙灯检查。角膜病变可加用促角膜修复凝胶,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滴眼液。严重角膜溃疡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恢复期需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促进黏膜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证每日饮水量。用眼每30分钟休息5分钟,保持充足睡眠提升免疫力。痊愈后仍应持续观察1个月,定期复查视力及角膜情况,出现视物模糊、畏光加重等症状需及时复诊。日常注意手卫生,游泳时佩戴护目镜,避免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