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消化内科编辑 医言小筑
15次浏览

关键词: #妊娠 #妊娠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通过药物治疗、胎儿监测、饮食调整、皮肤护理、适时终止妊娠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肝脏代谢异常、胎盘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是首选药物,能降低胆汁酸水平缓解瘙痒症状。腺苷蛋氨酸可改善胆汁排泄功能,地塞米松用于促进胎儿肺成熟并辅助降低胆汁酸。用药需严格遵循产科医生指导,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血清胆汁酸指标。

2、胎儿监测:

孕32周后需每周进行胎心监护,结合超声检查评估胎儿生长发育及羊水情况。高危患者需每日胎动计数,出现胎动减少或胎心异常应立即就医。动态监测可及时发现胎儿窘迫等并发症。

3、饮食调整:

采用低脂高蛋白饮食,每日分5-6餐少量多餐。增加燕麦、糙米等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胆汁排泄,适量补充维生素K预防凝血功能障碍。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

4、皮肤护理:

针对皮肤瘙痒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外涂,避免抓挠导致皮肤破损感染。穿着纯棉透气衣物,洗澡水温不超过38℃。夜间瘙痒明显者可冷敷四肢,保持卧室湿度在50%-60%。

5、适时终止妊娠: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分娩时机,轻度患者可等待自然临产,重度患者常在孕37-38周计划分娩。终止妊娠指征包括胆汁酸持续>40μmol/L、胎心监护异常或出现黄疸等严重症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需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适当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控制每周体重增长在0.5公斤以内。保持情绪稳定,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产后42天需复查肝功能,哺乳期用药需咨询医生。日常注意观察皮肤黄染程度及尿液颜色变化,出现陶土样大便或意识模糊需紧急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