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怎么回事

血管迷走性晕厥可能由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体位突然改变、情绪剧烈波动、疼痛刺激、长时间站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物理对抗动作、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方式治疗。
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增高会导致心率减慢和血管扩张,引发脑部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少年群体,常与遗传体质相关。治疗需避免诱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由卧位或坐位快速起身时,血液因重力作用向下肢积聚,自主神经调节延迟会造成一过性低血压。建议改变体位时动作放缓,起床前先活动下肢,穿弹力袜有助于改善静脉回流。
恐惧、焦虑等强烈情绪刺激会激活迷走神经反射弧。典型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后突发意识丧失。认知行为疗法可降低发作频率,发作前兆时立即平卧抬高下肢能预防晕厥发生。
剧烈疼痛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外周血管异常舒张,常见于注射、采血等医疗操作中。预先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阻断反射通路,操作时采用平卧位能减少发作风险。
直立位时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触发代偿性心动过速,继而诱发反常性心动过缓。日常应避免持续站立,出现头晕等前驱症状时立即做交叉腿动作或蹲下。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摄入2-3升含电解质液体,避免过饱饮食。推荐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下肢肌肉泵功能的运动,训练倾斜床站立可提高直立耐受能力。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洗澡时使用防滑垫,驾驶前确保充分休息。若半年内发作超过3次或伴抽搐症状,需心内科专科评估排除严重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