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最易受伤的血管

肱骨干骨折最易损伤的血管为肱动脉及其分支。血管损伤风险主要与骨折部位移位程度、骨折线走向及外力作用方向有关,常见受损血管包括肱动脉、肱深动脉、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及伴行静脉。
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走行,在肱骨干中下段紧贴骨面。当骨折端明显移位或形成尖锐骨茬时,易直接刺破或压迫血管。典型表现为患肢远端脉搏减弱、皮温降低及毛细血管充盈延迟,需紧急血管探查修复。
肱深动脉自肱动脉发出后伴桡神经进入桡神经沟,在肱骨干中段骨折时可能被骨折端卡压。损伤后常伴随伸腕伸指无力等桡神经症状,血管造影可见血流中断或造影剂外溢。
旋肱前动脉于肱骨外科颈水平发出,供应三角肌前部血运。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时,该血管可能因牵拉撕裂,导致肩部血肿形成和局部皮肤缺血表现。
旋肱后动脉绕肱骨外科颈后方走行,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易受波及。损伤后可能影响三角肌后部及肩关节囊血供,需通过多普勒超声评估血流动力学改变。
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骨折时静脉壁较动脉更易撕裂。表现为进行性肿胀和皮下瘀斑,静脉造影可明确诊断,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
肱骨干骨折后应严格监测肢体血运变化,伤后24小时内每2小时评估一次桡动脉搏动、皮肤颜色及感觉运动功能。早期冷敷可减少局部出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康复期逐步进行肩肘关节被动活动,避免肌肉萎缩。饮食需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骨痂形成,限制高脂饮食预防血管硬化。三个月内禁止患肢负重,定期复查血管彩超评估血流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