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血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流鼻血可能由鼻腔干燥、外力损伤、炎症刺激、高血压、血液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压迫止血、冷敷处理、药物治疗、原发病控制、鼻腔填塞等方式治疗。
气候干燥或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会导致鼻黏膜水分蒸发过快,黏膜脆性增加易破裂出血。建议使用生理盐水喷雾保持鼻腔湿润,室内放置加湿器维持空气湿度在40%-60%,避免用力擤鼻或抠挖鼻腔。反复出血者可局部涂抹凡士林软膏保护黏膜。
挖鼻、撞击或异物插入等机械性损伤会直接破坏鼻腔血管。表现为突发性出血伴疼痛,出血量通常较少。立即用拇指食指捏住鼻翼压迫10分钟,头部稍前倾防止血液倒流,冰袋敷于鼻梁可促进血管收缩。儿童患者需修剪指甲并教育纠正不良习惯。
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引发的黏膜充血水肿会增加出血风险,常伴随打喷嚏、鼻塞等症状。急性期可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减轻充血,慢性患者需规范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擤鼻时动作轻柔。
血压骤升可能导致鼻腔后部血管破裂,常见于中老年人,出血量大且呈鲜红色。需立即监测血压,服用硝苯地平或卡托普利等降压药物。长期患者应低盐饮食,每日监测血压并规律服药,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
白血病或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可能引发反复鼻出血,多伴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症状。需完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确诊后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禁止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避免磕碰受伤。
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适量增加猕猴桃、柑橘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摄入。冬季可使用温热毛巾蒸汽熏鼻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佩戴N95口罩造成局部摩擦。出血后24小时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睡眠时垫高枕头减少鼻腔充血。若单次出血超过30分钟未止或每周发作超过3次,需耳鼻喉科就诊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