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原因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弛缓性瘫痪。该病毒可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三个血清型,其中Ⅰ型病毒最常引发流行性病例。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约27-30纳米,无包膜结构。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耐酸特性使其能通过胃酸屏障。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在咽部和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复制,少数情况下可突破血脑屏障侵袭运动神经元。
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密切接触者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易发生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未接种疫苗者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约1%病例会发展为瘫痪。
病毒经口进入后在肠道淋巴组织增殖,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当病毒突破血脑屏障后,会选择性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神经核,导致相应肌肉群失去神经支配。受损神经元呈现尼氏体溶解等病理改变,严重者可遗留永久性肌萎缩和肢体畸形。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目前使用的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剂型,我国实行2月龄开始的基础免疫程序。疫苗接种后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阻止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全球范围内通过疫苗接种已使野生型病毒传播显著减少。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可能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神经毒力回复突变,在免疫接种率低的社区引发循环。病毒基因组编码的VP1衣壳蛋白区域发生突变可能导致抗原性改变,影响疫苗保护效果。监测病毒基因变异对维持无脊灰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应确保儿童按计划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注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确诊患者应隔离治疗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康复期患者需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必要时使用矫形器预防畸形。保持环境卫生和饮用水安全是阻断传播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