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会引起里急后重感吗?

结肠炎可能引起里急后重感,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结肠炎等类型。里急后重感主要表现为排便紧迫但排便量少或不畅,通常与肠道炎症刺激、黏膜水肿及神经反射异常有关。
结肠炎发作时,肠道黏膜因炎症反应出现充血水肿,局部敏感度升高。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组胺等直接刺激肠壁神经丛,引发肠道蠕动紊乱,产生频繁便意却排便困难的现象。
病变累及直肠时,直肠压力感受器异常兴奋,即使少量粪便堆积也会触发强烈排便反射。这种病理性敏感状态导致患者反复出现便意,但实际排便量少或仅排出黏液。
炎症引发的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可能造成肠道节段性狭窄,粪便通过受阻。痉挛同时伴随肛门括约肌不协调收缩,形成排便不尽感,临床表现为里急后重。
长期结肠炎可能并发肛窦炎、肛周脓肿等肛管疾病。这些病变通过神经反射加重肛门坠胀感,并与结肠炎原发症状叠加,进一步强化里急后重的主观感受。
慢性结肠炎患者常因反复症状产生焦虑情绪,内脏高敏感性状态可能通过脑-肠轴机制放大不适感。心理压力与生理改变形成恶性循环,加剧里急后重症状的严重程度。
结肠炎患者日常需注意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加重肠道负担。适量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推荐饮用米粥、藕粉等温和流质。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温水坐浴能缓解肛门不适。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明确病变范围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