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是什么引起的

急性细菌性痢疾主要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感染者、卫生条件差、免疫力低下以及季节因素。
志贺菌属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致病菌,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这些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在小肠和结肠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和溃疡。
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是常见传播途径。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未经充分加热的肉类海鲜、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均可导致感染。夏季高温环境更利于细菌繁殖。
直接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物后未彻底洗手,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易发生接触传播导致的暴发流行。
生活环境脏乱、粪便处理不当、苍蝇滋生等不良卫生状况会增加感染风险。缺乏清洁饮用水和洗手设施的地区发病率显著增高。
儿童、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人群更易感染且症状较重。胃酸分泌减少者也较易发生肠道细菌感染。
预防急性细菌性痢疾需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充分加热,避免生冷饮食,饮用煮沸水;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及时消毒污染物;流行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易感人群可考虑接种疫苗。出现发热、腹痛、脓血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加重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