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痢疾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可通过饮食调理、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中医治疗等方式缓解。痢疾通常由志贺菌感染引起,也可能与阿米巴原虫、沙门菌等病原体有关。
腹痛是痢疾的常见症状,多表现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腹痛可能与肠道炎症刺激神经有关。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颠茄片、消旋山莨菪碱片等解痉药物缓解疼痛,同时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痢疾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30次,粪便量少且呈黏液脓血样。腹泻可能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
里急后重表现为便意频繁但排便不畅,排便后仍有便意。这与直肠炎症刺激有关。患者可尝试温水坐浴缓解不适,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
痢疾患者的粪便中常混有黏液、脓液和血液,这是肠道黏膜受损的表现。细菌性痢疾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阿米巴痢疾则需使用甲硝唑片等抗阿米巴药物。
部分痢疾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达38-39℃。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可通过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持续高热需及时就医排除严重并发症。
痢疾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生冷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症状加重或出现严重脱水、持续高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