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尿路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尿路感染可能由细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不良卫生习惯、性生活频繁等原因引起。
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占70%以上。细菌通过尿道口逆行进入膀胱,繁殖后引发炎症。女性因尿道较短更易感染。治疗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磷霉素氨丁三醇等。
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或肿瘤压迫会导致尿液滞留,细菌滋生风险增加5-10倍。可能伴随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症状。解除梗阻是根本治疗方法,如前列腺切除术、体外冲击波碎石等。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促进细菌繁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防御功能下降,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控制基础疾病是关键,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排便后从后向前擦拭、饮水不足、憋尿等行为会使尿道口污染概率提高3倍。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排尿间隔不超过3小时,女性经期勤换卫生巾。
性活动可能将阴道或肛门周围细菌带入尿道,新婚期女性发病率达15%。建议同房后及时排尿,避免使用杀精剂等刺激性产品,必要时可采取事后预防用药措施。
预防尿路感染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养成排尿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的习惯,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可适量食用蔓越莓制品,其含有的原花青素能抑制细菌黏附膀胱壁。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但游泳后需及时更换泳衣。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发展为肾盂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