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状有哪些 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状各异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状主要包括腰背疼痛、身高缩短、骨折易发、活动受限及驼背畸形。骨质疏松症状随程度加重呈现阶段性变化,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骨痛,严重时可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初期常见症状为脊柱区域弥漫性隐痛,疼痛特点为活动后加重、休息缓解。椎体骨量丢失导致骨小梁微骨折是主要诱因,疼痛程度与骨质疏松进展呈正相关。建议通过骨密度检测明确诊断,疼痛明显时可考虑使用降钙素类药物缓解症状。
椎体压缩性改变导致脊柱高度下降,典型表现为每年身高降低超过3厘米。多个椎体楔形变可形成"阶梯状"畸形,常见于胸腰段脊椎。测量晨起身高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同时需警惕可能伴随的脊柱后凸畸形。
低能量损伤即可引发脆性骨折是典型特征,好发部位包括椎体、桡骨远端和股骨近端。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20%,需特别关注跌倒风险。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T值≤-2.5时可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
中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常出现翻身、起坐困难等功能障碍。脊柱变形导致重心前移影响平衡能力,肌肉代偿性紧张可能加重活动障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水中运动等低冲击训练,避免突然扭转或负重动作。
多节段椎体压缩可形成特征性"驼背",胸椎后凸角度超过40度即属异常。畸形进展会压迫胸腔脏器,可能引发呼吸困难、消化不良等并发症。矫形支具对早期畸形有一定改善作用,严重者需考虑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患者日常需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优选乳制品、豆制品等食物来源。维生素D补充建议维持在800-1000IU/日,适度进行快走、太极拳等负重运动可刺激骨形成。注意居家环境防滑处理,使用髋部保护器可降低骨折风险。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合并慢性疾病者需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