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慢性胆囊炎通常由胆囊结石、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长期反复发作可能诱发胆囊穿孔等并发症。
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多位于右肋缘下,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该症状与胆囊收缩功能障碍有关,急性发作时可能转为绞痛。建议避免高脂饮食,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或硫酸阿托品片解痉,合并感染时需联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
餐后腹胀、嗳气、恶心常见,因胆汁排出受阻影响脂肪消化。部分患者出现脂肪泻,粪便呈灰白色。日常需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可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若伴随黄疸、发热需警惕胆总管梗阻。
医生查体时墨菲征阳性表现为深吸气时按压右肋缘下出现疼痛骤停。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超过3毫米或胆囊萎缩。轻度压痛可通过热敷缓解,反复发作伴胆囊壁钙化者建议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慢性炎症导致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伴食欲减退、疲倦。需与胆源性胰腺炎鉴别,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轻度升高。可选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调理,合并细菌感染时需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控制感染。
长期梗阻可能形成胆囊积液,超声显示胆囊显著增大伴无回声区。这种情况易继发感染或胆囊坏死,通常需要手术切除。术前可先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染,术后需低脂饮食至少3个月。
慢性胆囊炎患者日常需严格限制每日脂肪摄入量不超过40克,优先选择清蒸、炖煮的烹饪方式。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规律排放,避免长时间空腹。建议每半年复查肝胆超声监测病情变化,若疼痛频率增加或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应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并逐步恢复适量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