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暑晕倒患者如何处理 5个方法消除中暑症状

中暑晕倒患者可通过转移阴凉环境、快速物理降温、补充电解质液体、药物辅助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5个方法消除症状。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暴露、体液大量丢失、体温调节失衡、电解质紊乱、基础疾病诱发等原因引起。
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解开紧身衣物保持气道通畅。地面温度过高时需用隔热材料垫背,避免二次热辐射损伤。环境温度每降低1摄氏度可减少5%的核心体温上升风险。
用冷水擦拭颈侧、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配合冰袋冷敷前额。水温建议维持在15-20摄氏度,避免过低导致寒战反应。蒸发降温时可使用风扇增强对流散热,直至体温降至38.5摄氏度以下。
清醒患者口服含钠钾的电解质溶液,按每公斤体重10毫升分次补充。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24小时补液量可达3000-5000毫升。补液速度需根据尿量调整,维持每小时尿量大于30毫升。
高热伴抽搐可使用地西泮控制症状,循环衰竭时需静脉给予多巴胺维持血压。中暑相关肝损伤可选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心肌损害时辅以磷酸肌酸钠营养支持。所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持续监测核心体温、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警惕热射病导致的多器官衰竭。每小时评估意识状态,记录尿量及颜色变化。出现持续高热、无尿或谵妄等症状时需立即转入重症监护。
预防中暑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高温时段避免户外活动。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橙子及深绿色蔬菜,运动前后适量饮用淡盐水。选择棉质透气的浅色衣物,佩戴遮阳帽增强散热。有慢性病病史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在闷热环境中单独活动。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及时采取降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