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肾损害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继发性肾损害通常由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尿路梗阻及药物性肾损伤等原因引起。这些病因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需针对性治疗原发病并保护肾功能。
长期高血糖状态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蛋白尿及肾功能渐进性下降。患者需严格控糖,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延缓病情进展,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小球滤过率。
持续高血压使肾小动脉硬化,引发缺血性肾单位丢失。治疗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首选钙通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自身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异常。需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严重者需行血浆置换,定期复查抗双链DNA抗体及补体水平。
结石、肿瘤或前列腺增生导致尿液引流受阻,引发肾盂积水及间质纤维化。解除梗阻是关键,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支架置入或手术切除病灶,延误处理可致不可逆肾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造影剂等通过直接毒性或过敏反应损害肾脏。用药前需评估肾功能,高危人群避免肾毒性药物,出现异常及时停药并水化治疗。
预防继发性肾损害需从控制基础疾病入手,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检查尿微量白蛋白,高血压患者每日监测血压并保持低盐饮食。避免滥用药物及保健品,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改善肾脏血流。出现夜尿增多、泡沫尿或下肢浮肿等症状时及时就医,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高钾、高磷食物摄入,必要时进行营养科会诊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