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肾内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31次浏览

关键词: #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尿、烦渴、低比重尿、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该疾病由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1、多尿:

患者24小时尿量可达4-20升,排尿频率显著增加,夜间需多次起夜。尿量增多与抗利尿激素缺乏直接相关,肾脏无法有效浓缩尿液,导致大量低渗尿排出。这种多尿症状具有持续性,不受饮水量的明显影响。

2、烦渴:

由于大量水分丢失,患者会出现难以忍受的口渴感,每日饮水量常与尿量相当。口渴机制是机体对血容量不足的代偿反应,患者偏好冷饮,饮水后口渴可暂时缓解但很快复发。部分患者会出现强迫性饮水行为。

3、低比重尿:

尿液比重持续低于1.005,尿渗透压常低于200mOsm/kg。实验室检查显示尿液呈无色透明状,尿钠浓度降低。这种低渗尿是中枢性尿崩症的典型特征,可与肾性尿崩症进行鉴别。

4、脱水: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皮肤弹性减退、黏膜干燥、眼窝凹陷等脱水体征。婴幼儿可表现为前囟凹陷、哭闹不安。长期未治疗者可出现体重下降、乏力等慢性脱水表现,严重时可能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

5、电解质紊乱:

常见高钠血症伴血渗透压升高,血清钠可超过150mmol/L。患者可能出现嗜睡、烦躁、肌痉挛等神经系统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长期电解质失衡可导致肾功能损害。

中枢性尿崩症患者需保持规律饮水,避免摄入高盐或高蛋白饮食加重肾脏负担。建议随身携带水壶随时补水,外出时注意识别厕所位置。睡眠环境可备置保温瓶减少夜间起床次数。日常监测体重变化及尿量记录,出现严重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运动时注意补充含电解质饮料,高温环境下需增加补液量。儿童患者家长需特别关注其在校期间的饮水及排尿情况。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