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下肢脉管炎 从三个症状认识下肢脉管炎

下肢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表现为肢体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和皮肤营养障碍。典型症状包括早期肢端发凉麻木、进展期静息痛及晚期溃疡坏疽。
早期患者常自觉足部或脚趾持续性冰凉,与环境温度无关。这是由于中小动脉炎症导致血管狭窄,血流灌注不足所致。典型表现为患肢皮温较对侧降低2℃以上,伴随苍白或发绀,秋冬季节症状加重。可通过红外线热成像检查明确温差,日常需避免寒冷刺激。
行走时出现小腿肌肉痉挛性疼痛,被迫停下休息后缓解,是特征性表现。疼痛多位于腓肠肌区域,行走距离随病情进展逐渐缩短。动脉造影可见节段性血管狭窄,踝肱指数常低于0.9。建议采用平板运动试验评估缺血程度,日常行走应遵循"疼痛-休息-再行走"的间歇模式。
晚期出现持续性剧痛,夜间平卧时加重,需下垂患肢缓解。伴随趾端皮肤干燥脱屑、甲嵴增厚等营养障碍表现,严重者出现趾端溃疡或干性坏疽。此时血管多已完全闭塞,经皮氧分压检测常低于30mmHg。需警惕继发感染风险,出现黑色焦痂或脓性分泌物应立即就医。
下肢脉管炎患者需严格戒烟并控制血压血糖,每日进行伯格运动(仰卧位抬腿45度后下垂)改善侧支循环。饮食推荐深海鱼、山楂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及黄酮类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冬季注意肢体保暖但禁用热水袋,选择羊毛袜等透气保暖材质。定期监测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状况,出现持续性疼痛或颜色改变需及时血管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