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是什么意思

关键词: #内分泌
关键词: #内分泌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甲状旁腺、胰腺和垂体等多个内分泌腺体发生肿瘤或增生。该病主要由MEN1基因突变引起,临床表现包括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胃泌素瘤、胰岛素瘤、垂体瘤等。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约90%病例由MEN1基因突变导致,该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编码menin蛋白。基因突变使抑癌功能丧失,导致内分泌细胞异常增殖。患者子女有50%遗传概率,建议直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
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是最常见的表现,发生率超过90%。患者会出现高钙血症,表现为骨质疏松、肾结石、消化性溃疡等症状。可能与甲状旁腺细胞对钙离子敏感性降低有关,需定期监测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60%-70%患者会发生胰腺或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以胃泌素瘤和胰岛素瘤最常见。胃泌素瘤可导致顽固性消化道溃疡,胰岛素瘤引发反复低血糖。肿瘤分泌过多激素是主要致病机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约30%-40%患者伴发垂体前叶肿瘤,以泌乳素瘤多见。临床表现为闭经、溢乳、性功能减退或肢端肥大。肿瘤压迫视交叉可能导致视力障碍,与垂体细胞增殖调控异常相关,需通过MRI和激素检测确诊。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肾上腺皮质增生、脂肪瘤、面部血管纤维瘤等病变。这些表现与MEN1基因在多种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提示疾病累及范围广泛。皮肤病变有时可作为早期诊断线索。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患者需终身随访监测,建议每6-12个月检查血钙、激素水平和影像学。保持均衡饮食,限制高钙食物摄入,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病理性骨折。出现不明原因骨折、反复低血糖或视野缺损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家庭成员应进行基因筛查,妊娠期需加强内分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