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通过补充维生素D制剂、增加日照时间、调整膳食结构、纠正骨骼畸形、治疗原发疾病等方式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通常由日照不足、膳食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疾病、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维生素D制剂是治疗佝偻病的核心手段,常用药物包括维生素D2软胶囊、维生素D3滴剂、骨化三醇胶丸等。维生素D2和D3需经肝肾活化后发挥作用,骨化三醇为活性维生素D,适用于肝肾功能异常者。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避免过量补充导致高钙血症。
皮肤在紫外线B波段照射下可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3。建议每日裸露面部和手臂接受阳光直射15-30分钟,最佳时段为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需注意玻璃会阻挡紫外线,雾霾天气或高纬度地区日照不足时需配合其他治疗措施。
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天然食物,以及强化维生素D的乳制品和谷物。同时保证钙、磷等矿物质摄入,每日饮奶量建议达到300-500毫升。母乳喂养婴儿需注意母亲营养状况,必要时添加维生素D补充剂。
严重骨骼变形需采用矫形支具或手术干预。鸡胸患者可使用加压矫形背心,O型腿或X型腿可穿戴矫正支具。骨骼生长板未闭合的儿童,部分畸形可通过生长自行矫正。严重膝内翻或脊柱侧弯需考虑截骨矫形手术。
继发性佝偻病需针对病因治疗,如乳糜泻患者需严格无麸质饮食,慢性肾功能不全者需使用活性维生素D。肝病导致的维生素D活化障碍需补充骨化三醇,抗癫痫药物引起的代谢异常需增加维生素D剂量至常规用量的2-3倍。
日常护理需建立规律户外活动习惯,婴幼儿每日应保证1-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冬季或日照不足季节可适当延长日照时间或增加维生素D补充剂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应达400-800IU,早产儿出生后即需每日补充800-1000IU。定期监测25-羟维生素D水平,维持在30-50ng/ml为宜。注意避免同时大量摄入影响维生素D吸收的物质,如植酸、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合并低钙血症时可短期补充钙剂,但需与维生素D补充间隔2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