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是什么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属于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潜伏期通常为2-21天,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乏力、呕吐、腹泻、皮疹及多脏器出血等。该病病死率较高,需严格隔离治疗。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目前已知有6种亚型,其中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和塔伊森林型可感染人类。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环境间接传播。早期症状与流感相似,随后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结膜充血等出血表现。重症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防治继发感染等。目前已有重组疫苗获批使用,在高风险人群中可进行预防接种。疫情期间需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医护人员必须穿戴防护装备。对疑似病例要立即报告并采取生物安全三级防护。
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是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病死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果蝠。在疫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参加葬礼等可能接触遗体的活动。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目前该病主要在非洲部分地区流行,前往疫区前可咨询专业机构获取最新疫情信息和预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