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形成是什么意思,严重吗

关键词: #脑疝
关键词: #脑疝
脑疝形成是指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移位并嵌入颅腔内的生理间隙,属于神经外科急症,严重程度与疝出部位及速度相关。脑疝可分为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大脑镰下疝等类型,通常由颅内血肿、脑肿瘤、脑水肿等原因引起。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脑出血会直接挤压脑组织,脑脊液循环受阻或脑水肿也会导致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当压力梯度超过代偿能力时,脑组织会向阻力较小的解剖间隙移位,形成脑疝。需通过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紧急处理,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先天性颅底发育畸形或外伤性颅骨缺损可能改变颅内压力分布,使局部区域更易发生脑组织疝出。此类患者可能表现为慢性头痛、视乳头水肿,急性发作时需通过影像学评估后实施颅骨修补术。
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引起炎性脑水肿,伴随脑脊液吸收障碍。患者除发热、颈强直等感染症状外,可能出现瞳孔不等大、意识障碍等脑疝征象,需联合抗生素与抗炎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或静脉窦血栓形成会导致缺血性脑水肿,脑组织体积急剧增加。此类脑疝进展迅速,常表现为突发昏迷、双侧病理征阳性,需血管内取栓或静脉窦再通治疗原发病。
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代谢紊乱可能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尽管此类脑疝发生率较低,但伴随电解质紊乱会加重神经损伤,需通过血液净化、胰岛素泵等纠正内环境。
脑疝患者需绝对卧床并保持头高脚低位,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在1500毫升以内,避免用力咳嗽或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康复期可进行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饮食宜选择低盐高蛋白流质,如鲫鱼汤、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变化,出现嗜睡、呕吐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