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知道被什么咬了肿了硬硬的

儿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41次浏览

关键词: #小孩

儿童被不明虫咬后出现局部红肿硬结可能与蚊虫叮咬、蜂类蜇伤、蜱虫附着、隐翅虫皮炎过敏反应有关,可通过冷敷消肿、外用炉甘石洗剂、口服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药膏涂抹及就医清创等方式处理。

1、蚊虫叮咬:

蚊虫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发局部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直径1-3厘米的红色硬结,常伴瘙痒。可用肥皂水清洗患处后冰敷10分钟,每日3-4次。儿童可外用含薄荷脑的止痒药膏,避免抓挠引发感染

2、蜂类蜇伤:

蜜蜂或马蜂毒刺残留会引发剧烈疼痛性肿胀,硬结中心可见针眼状伤口。需用信用卡边缘刮除毒刺,不可挤压。局部涂抹碳酸氢钠溶液中和酸性毒素,肿胀持续超过24小时需就医排除过敏反应。

3、蜱虫附着:

蜱虫叮咬后口器埋入皮肤形成硬质丘疹,可能传播莱姆病。发现活体蜱虫时应用尖头镊子垂直拔出,忌用火烧或涂抹凡士林。清除后每日观察是否出现游走性红斑,伴有发热需立即检测病原体。

4、隐翅虫皮炎:

接触隐翅虫体液后2-4小时会出现条索状红肿硬结,伴灼烧感。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破坏残留毒素,涂抹弱效激素药膏。若出现水疱或糜烂,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软膏防止继发感染。

5、过敏反应:

特应性体质儿童被叮咬后可能出现直径超过5厘米的硬性水肿,边界不清。可口服氯雷他定糖浆缓解瘙痒,严重时注射肾上腺素。既往有过敏史者应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

日常需保持儿童皮肤清洁干燥,户外活动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虫剂。被咬后72小时内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扩散等全身症状。硬结持续1周未消或化脓时需皮肤科就诊,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或过敏原检测。家中可常备医用冰袋、无菌纱布和儿童适用抗组胺药物,避免搔抓导致症状加重。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