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做什么检查可以查出来

慢性胃炎可通过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血液检查、胃黏膜活检、胃液分析等方式确诊。
胃镜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萎缩等病变特征。检查时医生会通过口腔插入带有摄像头的软管,实时查看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上段的黏膜状态,同时可进行组织取样。胃镜能清晰区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类型,对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识别具有不可替代性。
约80%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检测方法包括碳13/14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及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呼气试验通过服用标记尿素胶囊后测量呼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无创且准确率超过95%。胃镜检查时可同步进行快速尿素酶检测,20分钟内即可获得结果。阳性感染者需接受规范根除治疗。
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提示胃底腺萎缩,胃泌素17水平升高反映胃窦部萎缩程度。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血常规可发现合并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下降,维生素B12缺乏者可能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这些指标为判断胃炎类型及并发症提供辅助依据。
胃镜检查时钳取3-5块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炎症程度、萎缩范围及肠化生分级。悉尼系统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病理报告会描述活动性、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程度。活检对早期胃癌筛查具有重要价值,建议40岁以上患者常规实施。
通过插管收集空腹及刺激后的胃液,测量胃酸分泌量和pH值。A型萎缩性胃炎患者多表现为低酸或无酸,B型胃炎可能正常或轻度降低。该检查对判断胃黏膜功能状态有帮助,但因操作复杂已较少开展。目前主要用于卓-艾综合征等胃泌素瘤的鉴别诊断。
确诊慢性胃炎后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热及腌制食物,规律进食并细嚼慢咽。戒烟限酒,减少非甾体抗炎药使用。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B12的动物肝脏、蛋类和乳制品,贫血患者需增加红肉、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消瘦、黑便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