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性腹膜炎如何处理 不同病情胆汁性腹膜炎处理方法各异

普外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10次浏览

关键词: #腹膜炎 #胆汁

胆汁性腹膜炎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处理措施,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腹腔引流、手术干预、营养支持和并发症防治。

1、抗生素治疗:

胆汁性腹膜炎确诊后需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莫西沙星等。抗生素选择需考虑胆汁浓度和细菌培养结果,疗程通常持续7-14天。对于轻中度感染可先经验性用药,重度感染需联合用药。

2、腹腔引流:

对于局限性胆汁积聚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引流管放置期间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保持引流通畅。每日引流量超过50毫升需延长引流时间。引流液细菌培养可指导抗生素调整,引流无效时需考虑手术干预。

3、手术干预:

弥漫性腹膜炎或引流无效者需急诊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和腹腔冲洗引流术。术中需彻底清除腹腔内胆汁和坏死组织,必要时放置多根引流管。术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变化。

4、营养支持:

中重度患者需早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营养配方需适当增加支链氨基酸和谷氨酰胺含量。每日热量供给按25-30千卡/千克计算,蛋白质需求为1.2-1.5克/千克体重。

5、并发症防治:

重点监测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定期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对于高龄、糖尿病等高风险患者需加强监护。出现器官功能衰竭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胆汁性腹膜炎患者在恢复期需注意饮食调理,初期以低脂流质饮食为主,逐步过渡至低脂半流质和软食。可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改善凝血功能。避免油腻食物和酒精摄入。根据体力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肝功能,监测胆汁引流情况和肝功能恢复程度。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出现发热、腹痛加重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