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骨折病人可通过固定制动、疼痛管理、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等方式护理。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暴力撞击、病理性骨折或重复应力损伤等原因引起。
使用石膏、支具或外固定架保持骨折端稳定,避免移位加重损伤。上肢骨折需悬吊保护,下肢骨折需避免负重。稳定性骨折可选用功能性支具,粉碎性骨折往往需要手术内固定。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情况。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冰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3-4次有助于减轻肿胀疼痛。慢性疼痛可采用低频脉冲治疗或经皮电神经刺激等物理疗法。
开放性骨折需彻底清创并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预防感染。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使用气垫床减少皮肤受压。导尿管留置患者需每日进行会阴护理。
每日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钙摄入量需达到1000-1200毫克,可通过牛奶、奶酪或碳酸钙D3片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吸收,可适量增加海鱼、蛋黄或骨化三醇胶丸摄入。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影响血液循环。
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后期增加抗阻练习。上肢骨折可进行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从踝泵运动过渡到负重行走。水中运动能减轻关节负荷,功率自行车有助于恢复肌力。康复过程中出现异常疼痛需立即停止训练。
骨折恢复期需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卧床期间进行深呼吸练习预防肺部感染。根据愈合情况调整康复强度,3-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家属应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注意居家环境防滑防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