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认识误区是什么

关键词: #肠炎
关键词: #肠炎
慢性肠炎的认识误区主要有将症状简单归因于饮食不当、忽视长期腹泻的严重性、混淆功能性胃肠病与器质性病变、自行滥用止泻药物、误判疾病自愈性等。这些误区可能延误诊治或加重病情。
患者常将腹痛腹泻归咎于近期进食生冷辛辣食物,忽视免疫异常或感染因素。慢性肠炎可能由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引发,典型症状包括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需通过肠镜与粪便钙卫蛋白检测鉴别,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炎症。
持续超过4周的腹泻可能提示慢性肠炎,但部分患者误认为属于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虽表现相似,但不会出现肠道黏膜破损。若伴随体重下降或夜间腹泻,需警惕淋巴瘤或肠结核,应完善肿瘤标志物及T-SPOT检测。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肠炎均可出现腹胀,但后者常见C反应蛋白升高。显微镜下结肠炎需活检确诊,治疗需使用布地奈德胶囊调节免疫。错误判断可能延误激素或生物制剂的使用时机。
蒙脱石散等药物可暂时缓解症状,但过度使用可能掩盖病情。感染性肠炎需用诺氟沙星胶囊抗感染,而止泻药可能加重细菌毒素滞留。尤其伪膜性肠炎患者使用易蒙停可能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部分患者认为慢性肠炎可通过饮食调节自愈,实际上溃疡性结肠炎需长期维持治疗。病情缓解期仍可能存在黏膜炎症,擅自停药易导致复发。中度以上活动期建议联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微生态。
慢性肠炎患者应建立规范就诊意识,避免高纤维及乳制品摄入刺激肠道。记录排便频率与性状变化,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保持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但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出现血红蛋白下降或持续发热时需及时就医排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