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降钙素原检测、血培养和脑脊液检查等。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感染程度、病原体类型及并发症情况,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血常规是筛查感染的基础项目,新生儿败血症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减少等表现。严重感染时可见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受激。检查时需注意采血时间,避免生后24小时内因应激反应导致假性升高。
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感染后6-8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新生儿败血症时CRP水平多超过8mg/L,动态监测可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需注意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CRP基础值较低,解读结果时应结合胎龄因素。
降钙素原对细菌感染特异性较高,常在感染后2-4小时迅速升高,半衰期约20-24小时。PCT>0.5ng/ml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2ng/ml时败血症概率显著增加。与CRP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尤其对早发型败血症有较高预测价值。
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金标准,需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双侧不同部位血液,每瓶至少1ml。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等。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避免污染导致的假阳性。培养时间通常需要48-72小时,分子检测技术可缩短病原体鉴定时间。
对于疑似化脓性脑膜炎的新生儿,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表现为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蛋白含量升高,葡萄糖降低。涂片革兰染色可快速提示病原体类型,培养结果需与血培养相互印证。操作前需评估患儿凝血功能及生命体征稳定性。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室检查需根据临床表现选择组合项目,动态监测指标变化更有利于评估病情。采集标本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溶血影响结果。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喂养、反应等变化,检查后保持穿刺部位清洁。任何异常结果都需由专业医师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切勿自行解读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