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如何分类

慢性中耳炎可分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和慢性肉芽肿性中耳炎五种类型。不同类型在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上存在差异,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长期耳流脓、听力下降和鼓膜穿孔。可能与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鼻咽部感染反复发作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耳鸣、耳闷胀感,严重时引发颅内并发症。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必要时行鼓室成形术。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以鼓室积液和传导性耳聋为特征,常见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或上呼吸道感染后。患者多主诉耳内闭塞感、自声增强,儿童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治疗可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配合咽鼓管吹张,顽固病例需行鼓膜置管术。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因鳞状上皮异常增生形成的表皮样囊肿,具有骨质破坏性。典型症状包括恶臭耳漏、进行性听力减退及眩晕。CT检查可见中耳腔软组织影伴骨质侵蚀。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清除病灶,常用术式包括乳突根治术和鼓室成形术,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粘连性中耳炎由中耳黏膜纤维化粘连导致,多继发于反复感染或创伤。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听力下降,鼓膜可见萎缩、钙化斑。早期可尝试鼓膜按摩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鼓室内灌注,晚期听力严重受损者需考虑人工听骨植入手术。
慢性肉芽肿性中耳炎与结核、梅毒等特殊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特征为鼓室内肉芽组织增生。临床可见血性分泌物、剧烈耳痛伴面神经麻痹风险。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异烟肼片等抗结核药物,或泼尼松片控制免疫反应,必要时行病变清除手术。
慢性中耳炎患者应避免耳道进水,戒烟并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期减少用力擤鼻,飞行或潜水时注意气压平衡。日常饮食宜清淡,补充维生素A、D促进黏膜修复,定期进行纯音测听和颞骨CT监测病情进展。出现头痛、发热等警示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