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慢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部流脓、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慢性中耳炎通常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咽鼓管功能障碍、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
耳道持续或间歇性排出黄绿色脓液是典型表现,脓液可能带有异味。这种情况多与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有关。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局部抗生素,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日常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污水进入。
传导性听力下降常见于鼓膜穿孔或听骨链损坏。患者可能感觉耳内堵塞感,对话时需要提高音量。纯音测听显示气导阈值升高。鼓室成形术可修复结构损伤,轻度病例可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建议避免长期佩戴耳机加重听力负担。
咽鼓管阻塞导致的中耳负压会产生耳部压迫感,类似乘飞机时的耳闷症状。可通过咀嚼口香糖、捏鼻鼓气等动作缓解。若伴随耳鸣,可能需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反复发作需检查鼻咽部排除鼻窦炎或腺样体肥大等诱因。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浑浊、增厚或中央性穿孔,严重者出现胆脂瘤。鼓膜修补术适用于穿孔长期不愈,乳突根治术用于清除胆脂瘤。术前需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控制感染,术后定期换药防止复发。
每年发作超过3次即定义为复发性中耳炎。增强免疫力是关键,可补充维生素AD软胶囊。游泳时佩戴耳塞,感冒后及时治疗鼻部症状。儿童患者需排查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复查耳内镜。
慢性中耳炎患者需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避免用力擤鼻及高空飞行等气压变化活动。若出现发热、剧烈头痛等颅内并发症征兆须立即就医。建议每3-6个月进行听力检查和耳内镜评估,长期流脓者需警惕中耳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