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是通过什么途径患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主要通过上行感染、血行感染、淋巴感染、直接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等途径引起。尿路感染可能与卫生习惯不良、先天泌尿系统畸形、免疫力低下、尿路梗阻、留置导尿管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发热、排尿困难等症状。
上行感染是小儿尿路感染最常见的途径,细菌从尿道口进入,经尿道逆行至膀胱甚至肾脏。女童因尿道较短且靠近肛门,更易发生上行感染。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家长需注意儿童会阴清洁,避免穿开裆裤,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若确诊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药物。
血行感染多见于新生儿或免疫力低下儿童,细菌通过血液播散至泌尿系统。常见于败血症、肺炎等全身感染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为主要病原体。患儿可能出现高热、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等抗菌药物。
淋巴感染相对少见,肠道或盆腔炎症时,细菌可能通过淋巴管扩散至泌尿系统。常见于阑尾炎、结肠炎等邻近器官感染患儿,可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灶,同时可配合服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的药物。
直接感染多因外伤或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导致,如会阴部外伤、盆腔脓肿等。患儿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排尿时疼痛加剧等症状。需清创处理伤口,控制局部炎症,必要时使用呋喃妥因肠溶片预防尿路继发感染。
医源性感染与导尿、膀胱镜等医疗操作相关,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细菌侵入。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应严格无菌操作,短期留置导尿者可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出现感染需及时拔管并做尿培养。
预防小儿尿路感染需保持每日饮水800-1500毫升,养成定时排尿习惯,避免憋尿。婴幼儿勤换尿布,选择透气棉质内衣。饮食上可适量补充蔓越莓汁等富含原花青素的食物。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排尿异常时,家长应及时采集清洁中段尿送检,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反复感染者需排查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先天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