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有哪些不同的分型

哺乳期乳腺炎可分为非感染性乳腺炎和感染性乳腺炎两种主要类型,具体包括乳汁淤积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慢性乳腺炎等。哺乳期乳腺炎可能与哺乳方式不当、细菌感染、乳头皲裂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乳汁淤积型乳腺炎通常因哺乳间隔过长或婴儿吸吮不足导致乳汁排出不畅,乳房局部出现硬块、胀痛,可能伴随低热。可通过热敷、调整哺乳姿势、增加哺乳频率缓解。若淤积持续超过24小时未缓解,需警惕继发感染。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经乳头破损处入侵引起,表现为乳房剧烈疼痛、皮肤发红发热、体温超过38.5℃。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严重时需穿刺引流。
慢性乳腺炎常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迁延所致,症状反复发作但程度较轻,乳房可触及边界不清的硬结。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癖消片配合局部理疗,哺乳期间需持续观察硬结变化。
非哺乳期乳腺炎虽与哺乳无直接关联,但可能因断奶后乳管残留乳汁诱发,表现为乳房肿块伴轻微压痛。可通过芒硝外敷缓解症状,若肿块持续增大需排除其他乳腺疾病。
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特殊类型,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特征为乳房多发性脓肿伴窦道形成。确诊需病理活检,治疗需联合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哺乳期患者用药需严格评估风险。
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应保持每日8-10次规律哺乳,哺乳前后清洁乳头,避免压迫乳房。饮食宜清淡,适量增加饮水,限制高脂肪食物摄入。出现持续高热、乳房皮肤发紫或脓性分泌物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可继续健侧哺乳,患侧乳汁需定时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