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是什么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属于结核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结核性脑膜炎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病原体可通过血液传播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容易发病。部分患者可能合并肺结核或淋巴结结核等肺外结核病灶。
早期表现为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典型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偏瘫等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结核菌素试验和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有助于确诊。头颅CT或MRI可发现脑膜增厚、脑积水等改变。
治疗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抗结核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乙胺丁醇片等。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减轻炎症反应。出现脑积水时可能需要脑室腹腔分流术。
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等。治疗周期通常需要12-18个月,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合并HIV感染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饮食应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康复训练。密切接触者需进行结核筛查。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视力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