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怎么引起的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EB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接触感染者分泌物、季节流行性传播及母婴垂直传播等。建议出现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肠道病毒通过消化道入侵人体后,可经血液循环突破血脑屏障感染脑膜。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是常见病原体,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状。临床常用阿昔洛韦注射液、更昔洛韦胶囊、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治疗,需配合腰椎穿刺明确病原体。
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其CD4+T细胞数量减少,易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脑膜炎。这类患者除典型脑膜刺激征外,常合并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表现。治疗需静脉注射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同时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调节免疫。
接触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粪便污染的物体后,病毒可通过鼻咽部黏膜侵入。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多发于冬春季,特征为腮腺肿痛伴脑膜炎症状。预防需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发病时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配合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
夏季游泳池可能传播肠道病毒,儿童因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感。埃可病毒性脑膜炎常见皮疹、咽痛等前驱症状。治疗采用免疫球蛋白注射液中和病毒,辅以甲钴胺片营养神经,出现抽搐时需加用苯巴比妥钠注射液。
妊娠期感染风疹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新生儿病毒性脑膜炎多表现为拒奶、前囟膨隆,严重者遗留脑积水后遗症。孕期需定期进行TORCH筛查,分娩后新生儿可静脉滴注阿糖腺苷注射液,配合脑蛋白水解物口服液促进神经修复。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应保持安静环境避免强光刺激,饮食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注意补充电解质。恢复期可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变化,若出现持续呕吐或抽搐发作需立即复诊。日常注意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流行季节减少人群密集场所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