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怎么检查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需通过脑脊液检查、血培养、影像学检查等方法确诊。主要检查方式有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测、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头颅CT或MRI、血常规及炎症指标检测等。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由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可观察到脑脊液浑浊、压力增高。生化检测显示葡萄糖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升高。显微镜下可见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可能发现革兰阴性短小杆菌,细菌培养可分离出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
血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在患儿发热期抽取静脉血进行培养,阳性结果可证实细菌已侵入血流。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对营养要求较高,需使用巧克力培养基培养。血培养阳性率在未使用抗生素前较高,因此建议在抗生素治疗前完成采样。阳性结果不仅可确诊,还能为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该方法通过扩增细菌特异性DNA片段,可在数小时内获得结果。对于已使用抗生素治疗、培养阴性但仍高度怀疑该病的患儿尤为适用。PCR可检测脑脊液或血液中的细菌核酸,能识别培养阴性的病例,但需注意假阳性可能。
头颅CT或MRI可评估脑部并发症。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脑水肿、脑室扩大或脑积水。严重者可出现脑脓肿、硬膜下积液等改变。影像学检查虽不能直接确诊,但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对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患儿尤其必要。
血常规和炎症指标可辅助诊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水平显著增高。这些指标虽非特异性,但可反映感染严重程度,监测治疗反应。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提示病情危重。
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和进食情况。保持患儿安静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遵医嘱按时给药,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恢复期可适当补充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羹、瘦肉粥、新鲜果蔬等。定期随访复查脑脊液和听力测试,监测有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出现头痛呕吐、嗜睡或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