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和肠炎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吗

痢疾和肠炎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区别。痢疾特指由志贺菌、阿米巴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典型表现为脓血便、里急后重;肠炎则泛指肠道炎症,可由病毒、细菌、非感染因素等引发,常见腹泻、腹痛。两者主要区别包括病原体类型、症状特征及传染性差异。
痢疾主要由志贺菌属细菌或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具有强传染性,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肠炎病因更广泛,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沙门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以及食物过敏、药物刺激等非感染因素,多数肠炎无传染性。
痢疾典型表现为频繁少量脓血便,伴明显里急后重感,发热可达39℃以上,严重者出现脱水或中毒性休克。肠炎以水样或糊状腹泻为主,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病毒性肠炎常伴呕吐,细菌性肠炎可能伴随低热,但罕见脓血便。
痢疾患者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可检出志贺菌,阿米巴痢疾可发现滋养体。肠炎粪便常规检查以白细胞为主,病毒性肠炎抗原检测阳性,过敏性肠炎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细菌性痢疾需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颗粒,阿米巴痢疾用甲硝唑片联合双碘喹啉。病毒性肠炎以补液为主,细菌性肠炎可选用蒙脱石散、益生菌素片,非感染性肠炎需消除诱因并服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
痢疾未及时治疗可能并发肠穿孔、败血症,需严格隔离。普通肠炎多数3-5天自愈,但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易脱水,炎症性肠病等慢性肠炎需长期管理。两者均需注意补液,重症患者应立即就医。
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腹泻期间补充口服补液盐。出现血便、高热或持续脱水时,应及时进行粪便检测与血常规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婴幼儿及老年人腹泻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