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肢再植的肌腱怎么处理

断肢再植的肌腱处理需通过清创修复、肌腱吻合、功能重建等步骤完成,通常需结合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精细操作。
彻底清除污染和坏死组织是肌腱处理的首要步骤。术中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修剪肌腱断端至正常组织,保留健康腱鞘结构。若存在肌腱缺损,可考虑取自体掌长肌腱或跖肌腱移植。清创后需评估肌腱张力,避免术后粘连或松弛。
采用改良Kessler法或双津下缝合法进行端端吻合,8-0无损伤缝线保证缝合强度。屈肌腱需修复深、浅两层,伸肌腱需注意保持腱周膜完整性。吻合时需调整肌腱旋转对位,确保纤维走向一致,吻合口张力适中。术后早期被动活动可减少粘连概率。
对于严重毁损伤,可能需行肌腱转位术。常用指浅屈肌腱转位重建拇长屈肌功能,或利用桡侧腕伸肌腱重建手指伸展功能。重建时需精确计算肌腱走行路径与张力,术后配合动态支具维持功能位。儿童患者需考虑生长因素预留长度。
术中可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或聚乳酸可吸收膜包裹吻合口。术后24-72小时内开始控制性被动活动,通过肌腱滑动防止纤维增生。物理治疗采用超声波配合蜡疗,药物干预可选用塞来昔布胶囊抑制炎症粘连。康复期需避免暴力牵拉导致再断裂。
术后第3周起进行主动屈伸训练,采用Duran方案渐进增加活动度。6周后加入抗阻练习,使用弹力带训练肌力。感觉再教育需同步进行,通过触觉辨别训练改善神经支配。整个康复期需持续6-12个月,定期复查肌电图评估功能恢复。
断肢再植术后需严格戒烟,避免血管痉挛影响肌腱血供。饮食应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胶原合成。康复训练要遵循医嘱循序渐进,不可过早负重。定期复查超声评估肌腱愈合情况,发现粘连及时行松解术。夜间需佩戴功能位支具防止挛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