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通过什么途径传染?

急性肠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接触传播、食物或水污染等途径传染。常见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主要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病原体通过感染者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若他人接触污染物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再经口摄入可导致感染。典型场景包括如厕后未洗手、处理污染物后触摸食物等。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常通过此途径传播,患者可出现水样腹泻、呕吐等症状。
直接接触急性肠炎患者或其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玩具、餐具等)后触摸口鼻引发感染。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传播。志贺氏菌感染多与此相关,表现为发热、腹痛及黏液血便。
食用被病原体污染且未充分加热的食物,尤其是生鲜海产品、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生乳或未煮熟肉类。沙门氏菌常见于禽蛋类食品,大肠杆菌多污染生菜或未灭菌乳制品,感染后除腹泻外可能伴有血便或肾损害。
饮用或接触被粪便污染的水源,包括未经处理的河水、井水,或公共泳池、饮用水系统被污染。霍乱弧菌、隐孢子虫等可通过此途径传播,导致大量水样腹泻甚至脱水休克。洪涝灾害后需特别注意水源安全。
部分病毒(如诺如病毒)在患者呕吐时可能形成含病毒的气溶胶,被他人吸入或沉降后经手口接触感染。该传播方式在密闭空间(如游轮、病房)中风险较高,需加强通风和呕吐物规范处理。
预防急性肠炎需注重个人卫生,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生食高风险食品,饮用水需煮沸或过滤消毒。患者呕吐物、粪便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患病期间隔离至症状消失后48小时。集体单位发生疫情时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进行环境终末消毒和流行病学调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少尿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