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

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胃黏膜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慢性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嗳气、食欲减退等症状。
胃黏膜炎症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黏膜炎症的主要原因,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会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也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应。胃黏膜炎症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等症状。
胃黏膜萎缩是指胃黏膜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常见于长期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萎缩可能与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自身免疫性胃炎等因素有关。胃黏膜萎缩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胃黏膜萎缩属于癌前病变,需要定期胃镜监测。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取代的病理改变,常见于胃窦部。肠上皮化生通常发生在长期慢性胃炎基础上,是胃黏膜对持续损伤的适应性改变。根据化生程度可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其中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生关系更为密切。肠上皮化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主要通过胃镜活检发现。
异型增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出现结构和细胞学异常,属于癌前病变。异型增生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高级别异型增生发展为胃癌的概率较高。异型增生多发生在肠上皮化生基础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等因素有关。异型增生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需要通过胃镜活检确诊。
慢性胃炎还可能伴随胃黏膜糜烂、出血、淋巴滤泡形成等病理改变。胃黏膜糜烂是指胃黏膜表层缺损,未穿透黏膜肌层,可能引起上腹疼痛或黑便。淋巴滤泡形成是胃黏膜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多见于儿童患者。这些病理改变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与其他改变同时出现。
慢性胃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热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建议定期复查胃镜,及时发现病理改变进展。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根除治疗。出现上腹不适、消瘦、贫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