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脓肿的病因有哪些

膈下脓肿可能由腹腔感染扩散、腹部手术并发症、外伤性膈肌损伤、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引起。
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腹腔感染性疾病可能导致脓液积聚于膈下间隙。感染源通过淋巴或直接扩散至膈肌下方,形成局部化脓性病灶。患者常伴有寒战高热、上腹痛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或CT明确诊断后行抗生素治疗,必要时穿刺引流。
肝胆胃肠手术后可能出现吻合口瘘或创面渗液,继发感染后形成脓肿。开腹胆囊切除术后发生概率较高,与术中污染、止血不彻底有关。表现为术后持续发热、膈肌刺激征,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严重时需二次手术清除脓腔。
胸腹部锐器伤或挤压伤可导致膈肌破裂,使胃肠内容物进入胸腔引发感染。这类创伤性膈疝若未及时处理,数周后可能发展为包裹性脓肿。早期可见呼吸困难、纵隔移位,后期出现感染中毒症状,需紧急手术修补膈肌并行脓腔引流。
肝脓肿、化脓性心包炎等邻近器官感染可直接侵蚀穿透膈肌。阿米巴性肝脓肿向上穿透时特征性表现为巧克力样脓液积聚于右膈下。这类患者需联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和头孢曲松钠,同时处理原发病灶。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时,轻微感染即可迅速发展为膈下脓肿。这类特殊人群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需加强营养支持并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强效抗生素,同时严格控制基础疾病。
预防膈下脓肿需重视腹腔感染早期治疗,术后患者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季肋区疼痛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脓肿破裂。饮食宜选择高蛋白流质,康复期可逐步增加山药、薏米等健脾化湿食材,但须禁食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