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病毒入侵、复制扩散及神经细胞损伤三个阶段。
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进入人体,首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和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复制。病毒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侵入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进行大量复制,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病毒血症。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病毒通过血液或神经通路扩散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细胞。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复制过程中会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导致细胞水肿和变性。病毒扩散过程中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病毒直接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受损神经元支配的肌肉出现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和反射消失。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神经损伤程度与病毒毒力、宿主免疫状态等因素相关。
机体针对病毒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中和游离病毒并清除感染细胞。但免疫反应也可能加重组织损伤,引起继发性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可出现自身免疫反应,导致长期神经功能缺损。
主要病理变化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伴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严重者可见脊髓灰质广泛出血和软化灶形成。长期瘫痪患者可出现肌肉萎缩和骨骼畸形等后遗症。
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目前我国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康复期患者需进行规范的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以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