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症状与治疗方法有哪些

急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可能伴随发热或耳道流脓,治疗方式包括抗生素治疗、止痛药物、局部滴耳液、鼓膜穿刺术或鼓膜置管术。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干预措施。
耳痛是急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单侧耳部剧烈疼痛,儿童可能因无法表达而出现抓耳、哭闹。疼痛可能随头部运动或吞咽动作加重。若由细菌感染引起,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则需对症处理,如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疼痛。避免自行掏耳或压迫患侧。
中耳积液或鼓膜充血可导致传导性听力减退,患者可能感觉耳部堵塞或听声音遥远。部分患者会出现耳鸣。治疗需清除积液,如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行鼓膜穿刺术引流后听力多可恢复。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急性期不建议佩戴耳机。
细菌性中耳炎常伴随38℃以上发热,儿童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可配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退热,同时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9℃,需警惕并发症如乳突炎,应及时复查血常规调整用药。
鼓膜穿孔后可能出现黄色或血性分泌物,此时需用硼酸酒精棉签清洁外耳道,避免污水进入。可联合使用氯霉素滴眼液(滴耳)和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抗感染。若脓液黏稠,可先用碳酸氢钠注射液软化后再清理。禁止用力擤鼻以防逆行感染。
对于反复发作或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的患者,可能需耳鼻喉科行鼓膜置管术。手术在全身麻醉下放置通气管平衡中耳压力,术后需避免游泳或潜水,定期复查至通气管脱落。术前需完善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评估听力损失程度。
急性中耳炎患者应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哺乳期婴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成人戒烟并远离二手烟。恢复期饮食宜清淡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如西蓝花、猕猴桃等。若症状加重或出现眩晕、面瘫等表现,需立即就诊排除颅内并发症。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可自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