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疼痛的原因有哪些

身体疼痛可能由肌肉劳损、关节炎、神经损伤、骨质疏松、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部位和症状判断。
肌肉劳损是身体疼痛的常见原因,多因过度运动、姿势不良或急性拉伤导致。疼痛通常集中在受累肌肉区域,可能伴随肿胀或活动受限。轻度劳损可通过热敷、休息改善,反复发作需排查是否存在慢性劳损或代谢异常。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运动前后充分拉伸有助于预防。
关节炎包括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类型,表现为关节僵硬、肿胀和持续性钝痛。骨关节炎与关节软骨磨损有关,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可通过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关节腔注射治疗。保持适度运动可延缓关节退化。
椎间盘突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可能压迫或损伤神经,引发放射性疼痛或灼烧感。疼痛常沿神经走向分布,可能伴麻木或肌力下降。甲钴胺片、加巴喷丁胶囊等神经营养药物可辅助治疗,严重压迫需考虑微创手术解除。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对预防神经病变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导致骨量减少,易引发脊椎压缩性骨折或全身性隐痛。绝经后女性是高发人群,疼痛多在负重部位如腰部。阿仑膦酸钠维D3片、碳酸钙D3咀嚼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需长期使用,配合日光照射和阻力训练可增强骨密度。避免跌倒和搬运重物能降低骨折风险。
纤维肌痛综合征属于中枢敏化性疾病,特征为广泛性疼痛和压痛点敏感。疲劳、睡眠障碍常伴随出现,病因可能与神经递质紊乱有关。普瑞巴林胶囊、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等调节神经传导药物可能有效,认知行为疗法和低强度运动也被推荐。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症状管理。
日常应注意保持适度运动增强肌肉力量,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均衡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乳制品、深海鱼,疼痛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发热、体重下降需及时就医。疼痛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功能障碍时,应优先排除感染性或创伤性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