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是什么病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淤滞、浅静脉扩张迂曲的慢性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皮下蚯蚓状凸起、酸胀感和皮肤色素沉着。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核心病因,长期站立、妊娠、肥胖等因素会增加静脉压力。遗传性结缔组织薄弱可导致静脉壁弹性减退,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可能继发静脉回流障碍。重体力劳动或久坐少动会加重血液淤滞。
早期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呈网状,逐渐发展为皮下扭曲增粗的静脉团块。患肢常有沉重感,久站后出现踝部水肿,夜间可能出现小腿肌肉痉挛。病程较长者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表现为湿疹样改变或色素沉着。
体格检查可见特征性静脉迂曲,超声多普勒能准确评估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变。静脉造影适用于复杂病例,光电容积描记术可检测微循环状态。临床需与动静脉瘘、淋巴水肿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压力治疗是基础措施,医用弹力袜需保持20-30mmHg压力梯度。抬高患肢可促进静脉回流,口服地奥司明片、羟苯磺酸钙胶囊等药物可改善静脉张力。避免长时间站立,规律进行踝泵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
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适用于主干病变,腔内激光闭合术具有创伤小优势。泡沫硬化剂注射适合局部曲张静脉,射频消融可实现精准热闭合。术后需坚持压力治疗3-6个月,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患者应控制体重避免腹压增高,日常穿着医用二级压力弹力袜。避免高温泡脚或局部热敷,睡眠时垫高下肢15-20厘米。出现皮肤溃疡需及时处理创面,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时应限制活动并抗凝治疗。建议每半年进行血管超声随访,发现深静脉病变需优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