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慢性外耳道炎治疗方法

慢性外耳道炎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局部用药、口服药物、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慢性外耳道炎通常由细菌或真菌感染、耳道皮肤损伤、过敏反应、耵聍栓塞、免疫低下等原因引起。
避免耳道进水是基础护理措施,游泳或洗浴时可使用防水耳塞。潮湿环境易导致微生物滋生,加重炎症。日常可用无菌棉签轻柔吸干外耳道口水分,但禁止深入耳道掏挖。合并湿疹者需减少接触肥皂等刺激性物质。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能抑制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克霉唑滴耳液适用于真菌感染,醋酸地塞米松滴耳液可缓解肿胀瘙痒。用药前需清理耳道分泌物,侧头滴药后保持体位5分钟。局部用药通常需持续7-10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针对耐药性较强的细菌感染,伊曲康唑胶囊用于顽固性真菌性外耳道炎,氯雷他定片可缓解过敏相关症状。口服药物需配合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
低能量激光能促进耳道黏膜修复,减轻肿胀疼痛。对于反复发作的肉芽肿型外耳道炎,二氧化碳激光可精准消融病变组织。治疗过程无须麻醉,术后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1-2周。
外耳道成形术适用于骨性外耳道狭窄患者,乳突根治术可处理合并中耳感染的复杂病例。术前需通过CT评估病变范围,术后需定期换药防止瘢痕挛缩。手术治疗后听力改善需3-6个月评估。
慢性外耳道炎患者应避免频繁掏耳,改掉用尖锐物品清理耳道的习惯。饮食上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有助于皮肤修复。游泳爱好者建议佩戴定制耳模,运动后及时清洁耳廓。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增强免疫力可降低复发概率。若出现耳痛加剧、听力下降或发热症状应立即复诊。